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14-04-15浏览次数:141

丁金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科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高职院校开展科教结合的重要性,并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实现科教结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科教结合高职院校有效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即“高等性”和“职业性”。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在“十一五”办学期间,过于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偏重“职业性”,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思维和逻辑训练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和能力,即“高等性”体现严重不足。《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科教结合,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必须遵从高等教育规律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实际,正确处理好“高等性”和“职业性”关系,积极探索科教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当前高职院校科教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高职教育在数量上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办学质量亟待提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跳出以教室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科研的优势和潜力没有进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直接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时,科教结合表现出被动性,甚至不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院校办学缺乏“研”的意识。从国家层面看,教育部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即对高职院校没有“研”的要求。这些年大多数高职院校走的是“产学结合”之路,而非“产学研”结合之路,高职院校只谈技能型人才培养,其功能只有人才培养,没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职院校没有了“研”,缺乏“研”的能力,就自然失去高等教育的属性,其社会任务和运行程序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也不一样,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单一,人才培养规格偏低等。造成眼下这种结果,显然与高职院校缺乏对“研”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

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缺乏“研”的能力。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中专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研究能力偏弱,即使通过优惠政策将原来的中专教师的身份转成高校系列的教师,但实际水平还是没有变化,教师研发底子薄弱,缺乏基本的学术理想与追求。当前高职院校新引进的教师来源又是单一主要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甚至是本科毕业生,这部分教师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强,应用研究不能有效开展,新引进的教师与高职院校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不相适应。

3.高职院校科教结合的动力机制建设滞后。从外部看,当前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不稳固、随意性强,致使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开展科教结合共同育人,即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尚未形成。从内部看,当前高职院校基本上实施的是一级管理,学院层面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学院一级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使系部缺乏活力,教师缺乏科教结合的积极性,即院系二级职、责、权、利相一致的科教结合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科教结合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只是为了学校获得更好的排名,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把科研作为彰显学校影响力的象征;教师科研是为了晋升职称、增加收入,把科研作为个人能力的标志,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没有直接关系,科研与教学相分离。

二、高职院校开展科教结合的重要性

科教结合是由科研的本质决定的,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形式,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使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更加丰富。高职院校通过科教结合,不仅提高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而且将科研资源和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教结合有利于构成高职院校较为完整的育人体系。科研和教学是高校两项基本职能,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相互交叉、相互结合,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育人职责。世界各国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19世纪中叶德国的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推动了高校功能的转型,洪堡被尊为现代大学之父[1]。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科研要承担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直接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同时还要承担培育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功能。高职院校的教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关注最新科学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到课堂上,并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转化成为教学内容,写进教材,使学生学到区域产业最新的技术,即科教结合有利于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这种转化是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主要表现形式。高职院校科研也是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为通过科教结合,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多参与技术研发的机会。

2.科教结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研发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校开展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技术研发,有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及推广技术应用,通过技术理论的应用,教师可以解决理论实证中的应用问题,脚踏实地开展“立地式”研发,提高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科研还包括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不仅包括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还包括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教师结合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可以避免教师过分注重教科书的内容,不注意技术理论的应用和更新,特别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

3.科教结合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科教结合的育人平台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把课程和科研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科教结合也是传递缄默知识的主要载体,因为它包含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效果常常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上,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活跃的学术思想是学生从中受益。

三、高职院校实现科教结合的有效路径

科教结合是基于人的求知本性和自由本性,通过自我实现最终发掘人的创造本性的一种办学理念,当今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变革与转型的神圣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高职院校科教结合是指根据高校教育规律,结合自身类型特点形成的一种办学理念。通常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应用开发研究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协同创新的过程,是指通过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形式,把课堂教学、学生参加实际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企业问题研究等有机结合,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其根本意义在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实现科教结合的有效路径有:

1.建立校地行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不同类型的高校,科教结合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对区域市场的适应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紧扣市场发展步伐,以需求为导向,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按区域产业设置专业,培养区域产业需求的不可替代性人才;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与区域政府、行业企业等开展校政合作、校行合作、校企合作等,走开放办学之路,形成“校政行企”四方互惠联动的办学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开放办学有利于整合社会的优势资源,与政行企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中心,为高职院校科教结合提供科研和教学平台;开放办学有利于学生充分接触区域产业,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研发项目,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就业竞争力。

2.建立创新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高职院校要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比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在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中科研的地位极为重要[2]。由于科教结合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育人模式,把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也看作是研究过程,强调科研过程是有效的教学环节,要求教师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问题研讨为中心,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科教结合的育人路径,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启动特长生的培养计划,从学生个性特征看,每个人的潜能是不相同的,表现出能力优势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善于分析和综合,高职院校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创造条件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分流培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开发,能力特长得以发展,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尤其需要通过科教结合来实施。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需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活动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力的方法,自由探究和创新是高校的本质特征,实践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有机会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活动,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项目化训练教学方式,逐步推进让学生自由思考并独立完成项目任务。

3.建立技术研发创新平台。科教结合强调高职院校是一个探究的场所,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教学、科研和学习的结合体,以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高职院校通过科教结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专业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给学生提供自主研究探索、自主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研探索,建立较好的实践创新平台。如果没有创新研发平台,科教结合将是无源之水,难以为继。根据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科研的定位是主动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 “立地式”研发服务[3]主动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建立区域支柱产业研发服务平台。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政府共建浙江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家具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等;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中心,例如智能电器研发中心、应用电子技术研发中心、软件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机电产品研发与制造技术服务中心等。这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教学和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场所。

4.着力提升教师应用研发能力。从高职院校的职能看,教师除了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外,还要开展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进行科研活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提高技术研究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所以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仅仅提“双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够的[4],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能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性研发活动,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师才有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才能起着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教师实践创新基地,让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等科研活动,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求教师担任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另一方面迫使教师提高自身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5.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科研和教学能否结合,科研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需要政策机制的保障。不建立教师激励与评价制度,单靠教师个体自发行为,科教结合不可能成为高职院校主流和风气。高职院校应在现有政府的产学研鼓励政策下,积极探索校企科教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校企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方合作期间的责权利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各自的职责,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科教结合的积极性。企业可以在校内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可以共引共享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等,实现资源互补,校企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共育创新型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内部同样要探索管理机制的改革,推行院系二级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教师科教结合的积极性。例如政策上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规定技术研发平台负责人在政治上享受一定待遇,每年给予一定的津贴和办公费,以及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又例如在分配政策上,贯彻“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原则,破除津贴大锅饭的方式,激励教师开展科教结合。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聘任政策中,对教师开展应用性、参与指导学生科研有明确要求。同时,建立有利于科教结合的评价机制,根据科研与教学的特点,在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指标体系中引入科研性要素,在评价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性因素。例如在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考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科教结合协同创新将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树立科教结合的育人理念,努力将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而继续探索。


*本文系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立项课题《高职教育服务温州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jd05)的研究成果。

(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浙江温州325035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12.8

[2]施建军, 以科教融合为主导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校科技,2012.1

[3]丁金昌, 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4]丁金昌,高职“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版权所有: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